最近有這么幾件事,大家還挺關心的:一是,全球都在鬧電荒,天然氣和煤炭的價格都在漲,電費不可避免地也漲了,最后就是整個原材料市場拉著手漲;
二是,今年以來,鈷的價格上漲了60%,新能源汽車即將迎來“電池荒”,未來全球動力電池的缺口可能會達到40%左右,大概率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也要漲。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去看就非常有意思了。
一方面,美國帶頭印鈔票,全球都在被通脹,礦產和原材料的價格都被吹了起來,天然氣和煤炭也不例外,缺電的問題一下就被放大了。
而另一方,各國都在朝著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就在大家認真研究怎么快速淘汰傳統能源的時候,電池技術最基礎的部分——鋰和鈷不夠用了,這就尷尬大了。
未來,各國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所面臨的困難,不是電池技術能不能突破瓶頸,而是關鍵礦產的嚴重短缺。
目前,全球已經開始關注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問題,這也會是大國競爭的新焦點。
這一期,咱們就聊聊,全球的關鍵礦產是個什么情況?未來的礦產競爭會是什么樣?
01
2010年有件事鬧得很大,我國的一艘民間保釣船進入釣魚島海域,結果被日本非法扣押,中國政府要求日本馬上放人,并且限制稀土出口日本,結果日本秒慫,乖乖連人帶船送了回去。
這件事對奧巴馬政府震動非常大,也是從那時候起,美國就開始琢磨怎么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而川總在位期間,美國政府為了打壓中企,臉都不要了,但私底下也非常擔心稀土被中國卡脖子,所以川總就安排專家搞了份報告,把35種礦產列為關鍵礦物,明確要求降低外部依賴。等到拜登上臺,馬上對美國的供應鏈進行了百日審查,其中最關注的仍是關鍵礦產。
那第一個問題就來了,什么是關鍵礦產?
前面說了,美國列出了35類關鍵礦產,但最重要的其實就兩類:稀土和鋰、鈷。
眾所周知,稀土和高科技強相關,科技越發展,對稀土的需求也越大,像什么芯片、筆記本電腦、手機、鋰電池、衛星、無人飛機、制導系統和超音速武器都需要稀土元素,工業國家基本離不開稀土,沒有稀土,高科技產品就生產不出來。而美國制霸全球的底氣就來自軍事和高科技,對稀土的需求也就非常高。
但問題是,全球的稀土資源非常少,而且分布得比較好,中國的稀土儲量雖然只占全球37%,但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排在后面的老二老三加在一起才不到36%,而且我國的提純冶煉技術非常厲害,其他國家也把稀土運到中國提煉,所以中國能夠供應全球70%的稀土,而美國用的稀土大部分來自中國。
川總之前,沒人關心這個問題,但現在不一樣了,中美之間競爭加劇,稀土依賴會是美國未來的大麻煩。
而另一類關鍵礦產就是鋰和鈷,它們是新能源技術的基礎礦物,沒有這兩樣東西,什么電動汽車、太陽能、風力發電,甚至手機電池都造不出來。
大家要知道,未來30年,全球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成敗關鍵就在于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而新能源技術又離不開關鍵礦產。中美都是排碳大戶,兩國都在大力推動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肉眼能見的是,未來鋰、鈷的消耗要呈幾何倍增長,誰在關鍵礦產的供應鏈中擁有話語權,誰就掌握了下一代產業革命的主動權。
那問題又來了,在這些關鍵礦產的供應鏈中誰占的份額最大呢?
不好意思,還是咱們中國。
咱們先說下鋰礦。
中國在鋰的全球供應鏈中影響非常大,這倒不是咱們國家的鋰礦多,而是中國的精煉技術特別強。中國鋰礦的儲量只占全球20%左右,但全球60%以上的精煉鋰卻是中國生產的。
鈷和鋰的情況差不多,全球鈷礦主要集中在非洲,確切地說是60%的鈷礦全都集中在一個國家——剛果金。中國鈷的儲量非常一般,但中國企業在剛果金投資了大量鈷礦,順便還搞出了幾個冶煉項目,所以,中國不怎么出產鈷,但精煉鈷卻是中國提供的,并且占到了全球70%以上的份額。
大家看出來了吧,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早就不是低端的原材料供應方了,而是在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方向全面發展,其效果也非常明顯,目前中國已經站在了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的頂端,提前為新能源轉型鋪好了康莊大道。
看到這個數據,西方國家肯定就坐不住了,特別是美國,他們開始擔心在關鍵礦產供應上過度依賴中國,以后干點有損陰德的事容易被反制,所以鉚著勁要在關鍵礦產上和咱們展開競爭。
02
第二個問題,未來關鍵礦產的缺口有多大?
眾所周知,全球都在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而努力奮斗,新能源車的推廣和普及就成為各國工作的重點。在咱們的傳統印象里,中國在推廣新能源車方面最積極,力度也非常大,但實際上,歐盟在氣候問題上一直都非常沖動,它們早就把推廣電動汽車寫進了未來戰略里,并計劃在2030年實現1000萬輛電動汽車的銷售目標。
為了讓歐洲群眾買得起電動汽車,歐盟投入大量精力研發電池技術,10年內就讓電池成本下降了90%。
歐洲的各大汽車廠商也躁動了起來,大家紛紛跟進政府大戰略,表示要把新能源車的產能拉爆,把電池的產能擴大10倍。
問題是,造電池不是寫段子,邊掉頭發邊碼字是造不出電池的。電池不光需要鋰、鈷、鎳、錳這樣的關鍵礦物,還需要加點稀土。電池產能擴充10倍,那關鍵礦產的消耗也得翻倍增長。
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價格上漲和供應緊張。
首先這些礦產的價格肯定是要上漲的,有機構就算了筆賬,按照歐盟這個產能速度,未來10年,鋰的價格要漲2倍,鈷要漲3倍,到時候電池成本不但降不下來,反而還得漲上去,到了2030年,鋰電池的價格可能要漲30%以上,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要漲3000美元。要知道,歐洲群眾也是拿腳投票,新能源車價格上漲,自然就沒了消費興趣,歐盟的電動車計劃大概率也會推廣不下去。
面對這個矛盾,歐盟是怎么做的呢?
它們的策略就是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只不過這些資金仍在加碼電池產能,但在礦產和加工環節卻沒什么變化。未來歐盟所面臨的問題是,電池產能上去了,但造電池的基礎礦物卻跟不上,這就是咱們常說的,“廚神媳婦沒得大米下鍋”。
歐盟當然清楚沒有礦物原料造不出鋰電池,但它們的決策流程是出了名的長,一個問題討論十年很正常。另外,一個礦場從投資到開采,整個周期至少要5-7年的時間,所以短時間內讓歐盟轉向基本沒戲,問題是銷售1000萬臺電動車的牛皮已經吹出去了,歐盟就是跪著也得把這10年的路走完。
咱們雖然舉了個歐盟的例子,但其他國家也基本一樣,目前全球都在上產能,大家都在全力推廣新能源技術,這都需要大量的關鍵礦產,除了電池需要鋰、鎳、鈷、錳,風力發電的渦輪和電動汽車的發動機也離不開稀土,然后所有和電有關的東西都離不開銅。
有機構稱,到了2040年,電動汽車所需要的鈷和鎳將會增長30倍,鋰的需求或將超過40倍。而在風力發電方面,稀土的需求會增長3-4倍,輸電網絡所需要的銅也將翻一番。
所以,新能源技術所需要的關鍵礦產將會大大增加,未來關鍵礦產的價格將會劇烈波動,供應鏈的競爭也會加劇,如果再加上地緣政治等影響,極有可能出現為爭奪礦產和運輸通道 打架的情況。
那問題又來了,礦產供應能不能跟上新能源轉型那妖嬈的步伐呢?
顯然不能!
首先咱們要正視一個問題,雖然各國都在瘋狂砸錢,但礦產供應遠沒有達到全面改造能源系統的水平,以全球現有的供應能力,到了2030年,鋰和鈷只能滿足需求的一半,而銅的供應只能滿足80%的需求,這個缺口要比缺芯片、缺顯卡難受多了,相當于一半的新能源產能都得停產等原料。
另一方面,關鍵礦產供應鏈的集中度非常高,一旦發生地區動蕩,全球經濟跟著遭殃。
如果大家不理解,可以參考下中東那個地方,只要產油地區發生動蕩,或者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那國際原油價格蹭就漲了上去。
但問題是,石油、天然氣的的分布比起關鍵礦產那要合理多了,賣油前三甲美國、沙特、俄羅斯的總產量只占全球43%,天然氣生產國的前三名,美、俄、伊也只占世界總產量的46%。
而關鍵礦產的分布卻非常集中,鈷產量的前三名接近全球總產量的80%;鋰產量的前三名接近全球總量的90%;稀土產量的前三名占到全球的85%。如果再把精煉環節放進去,未來誰會制霸全球關鍵礦產,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03
最后一個問題,未來關鍵礦產的競爭會是什么樣?
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只要拿外匯或者資源換設備和技術就好了,關鍵礦產是個啥玩意兒其實一點也不重要。真正影響巨大的還是那幾個科技老炮兒和一個正在攀爬科技樹的東方某大國。
從全球維度去看,大家能夠想到的應對策略也就三個:研發、投資、再利用。
研發就是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礦物的利用效率,或者尋找普通材料替代關鍵礦產,從而減少關鍵礦產的需求,其實就是別浪費,省著點用;而投資就是砸錢買山頭,增加礦產供應;循環利用也好理解,就是從報廢的元器件里提取關鍵礦物,成為供應鏈中的二次貨源。
歐盟面對礦產缺口一臉淡定,大概率是把寶壓在了技術突破上,既然關鍵礦產不富裕,那就勤儉持家,省著點用,湊合湊合日子也就這么過了。
但在美國看來,這事卻不能湊合,也不敢湊合,因為它最清楚,美國能夠制霸全球,關鍵就在于當年它控制了石油,而不遠的將來,誰控制了關鍵礦產,誰就將擁有全球話語權。
那美國是怎么應對未來關鍵礦產競爭的呢?
美國除了在研發、投資和再利用三個方面埋頭苦干外,還在積極拓展礦產的供應商,甚至把礦產生意當成外交工作來搞。
它的礦產外交圈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土澳和加拿大這樣的傳統盟友,一個是包括11國在內的礦產高儲量國。
先說它的盟友。
最近這幾年,土澳突然就飄了,除了它們家里有礦外,更重要的是美澳之間已經基本達成關鍵礦產的雙邊協定,土澳將是美國未來的主要礦產供應國;
而美國另一個礦產盟友就是加拿大,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其實加拿大也是個礦產大國,光采礦從業人員就超過了70萬,年產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并且加拿大緊貼著美國,運輸和開采成本都非常劃算。
有了這兩個穩定礦源,美國甚至可能會搞一個西方礦產俱樂部,進一步推廣盟友圈里的礦產合作。
另外那11個礦產國計劃里,含金量最高其實就三個,分別是:巴西、贊比亞和剛果金,它們都是關鍵礦產儲量高的國家。其中巴西在稀土儲量上排名世界第二,剛果金在鈷礦儲量上排名第一。
美國的策略再明顯不過,就是要繞開中國重新建立一個關鍵礦產供應鏈,這和當年美國在半導體芯片產業上的思路基本一致。
只不過,美國不是當年的美國,中國也不是當年的中國。
所幸的是,我們已經在關鍵礦產的供應鏈中提前布局,而且優勢明顯,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代充滿了多維度博弈的不確定性,唯一能夠讓我們砥礪前行的是自身的實力和堅定意志。
究竟誰能在未來的關鍵礦產競爭中勝出?
咱們拭目以待吧。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